江 明:
教學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構建知識、提高技能、磨礪意志、活躍思維、展現個性、發(fā)展心志的拓展視野的過程。
常 英:
要面向全體學生,優(yōu)化教學過程,寓思想教育于語言教學之中,培養(yǎng)學生的基本英語素養(yǎng),不斷提高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;要注重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,學會合作,不斷進取。
韋西明:
(1)教學手段現代化
依據學生心理發(fā)展,適當調整課程內容,以適應學生認知規(guī)律。根據學科發(fā)展新變化,采用新的教學手段,組合、選擇和增加教學內容;
(2) 基礎知識系統(tǒng)化。
從保證和滿足每個學生的發(fā)展需要,適應未來社會發(fā)展的需要出發(fā),為學生提供系統(tǒng)的基礎知識,使之掌握最基本的學習方法。
(3) 教學活動多樣化
堅持教學開放性,將學習與學生生活、社會發(fā)展緊密聯系起來;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體現民主性和尊重個性發(fā)展的原則;
(4) 知識能力綜合化
按照現代社會與科學的發(fā)展,重視課程的綜合化,設計體現課程的整體性。課程內容應具有多樣性和彈性,提倡科學性與人文性的統(tǒng)一。
石乃紅:
真的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動,唯獨從心里發(fā)出來才能打動心靈的深處。
張永勤:
要體現“以學生為本”,“以學生的發(fā)展為本”
楊靈靈:
不求課課中生意,但愿人人有所得
孟紅梅:
借調侃自己拉近與學生的距離,從而搭起與學生教學互動的平臺,并由此推動學生攀的更高,走的更遠。
韓宏云:
堅持以人為本,善解學生。
堅持傳統(tǒng)教學與多媒體教學相結合的教學方法。
堅持循序漸進及溫故而知新的教學原則。
田紅霞:
采用互動的課堂模式,提倡開放式學習,鼓勵學生創(chuàng)造性地運用語言,通過“互動”、“開放”和“創(chuàng)造”營造平等、民主、寬松的課堂氛圍,在“互動”、“開放”和“創(chuàng)造”中,給予學生更大的主動權,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英語學習環(huán)境。英語教師必須由過去課堂教學舞臺上的“演員”轉變?yōu)楝F在的“編劇”、“導演”,并引導和幫助學生由從前的“觀眾”、“看客”轉變?yōu)楝F在的“演員”,唱上“主角”。
趙 寧:
教學是一種以人類生活經驗為內容,通過學生在生活世界中對這些內容的批判和反思性的實踐,溝通學生的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的教育中介。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為主體,以促進學生全面發(fā)展為目標。
陳 磊:
教育的魅力在于“激勵,喚醒,鼓舞”。
我對教育教學的理念可以用一個數學的函數式表示,即y=kx . 這個函數式表示了教師的 人格修養(yǎng)與教學能力,教育觀念以及二者與教師的“教育力”之間的 關系, 因變量y 表示教師的教
育力,系數k表示教師的人格修養(yǎng),自變量x表示教師的 教學能力和教育觀念。 一般說來,教師的能力永遠處于在正值的狀態(tài),之所以學生不喜歡一位老師或不聽他的課,造成這門功課成績下降,
是因為k值已成為了一個零或一個負數,因此,作為校長和教師,首要任務就是把y=kx這個函數式中的k調整為整數值,并努力這個值調整為正最大值。
徐 媛:
“四心”:一是愛心,二是細心,三是耐心,四是恒心。
“三嚴”:嚴而有理,嚴而有利,嚴而有度。
“一互動”:綜合運用啟發(fā)式、誘導式、漸進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,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、主動性和創(chuàng)造性,既教課本知識,更教學習方法,使廣大學生樂學、善學、會學。